博士后张晨访学台湾政治大学并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7-06-13 浏览量:310

6月12日,威尼斯9499登录入口博士后张晨在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作关于“中国大陆地方政治菁英行为研究:体制空间、核心行动者与治理绩效”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陈德升教授主持,政治大学经济学系助理教授王信实、福建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陈廷辉副教授为点评嘉宾,政治大学访问学者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周利敏副教授、山东女子学院张静敏副教授等老师和各相关系所同学在图书暨会议大楼1F参加了此次讲座。

张博士的汇报主旨,针对对中国大陆地方政治菁英和地方治理逻辑,提出了“体制空间-核心行动者-治理绩效”的解释框架。其中,体制空间构成了地方政治菁英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前者主要表现为“政党-国家”体制对地方政治精英及其地方治理行为的约束机制,而藉由改革开放以来的分权化改革和压力型体制的建构,作为地方治理核心行动者的地方政府及地方政治菁英则由此获得了自利性和自主性的确认,这一体制的治理效能被成功激活,但也限定了地方核心行动者的治理和创新行为其目标诉求只在于地方治理绩效的改善和提升,而不是诸多论者所期待的整体性制度变迁。在由此建构起来的“权宜型地方治理”结构中,各级地方党政“一把手”及其领导集体(即地方政治菁英)构成了地方治理的核心行动者,地方治理过程中,体制空间约束和激励下的地方政治菁英,受制于其自身的动力机制(观念体系、行动偏好)和治理工具(行动能力、行动资源)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遵循一定的行动逻辑,并运用不同的行动策略而实施差异化的地方治理行为。基于治理绩效这一地方核心行动者的目标诉求,其行动逻辑围绕着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而展开,其行动策略则是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等维度去展开,其行动效能则体现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保护等诸多变量的评价上。



基于上述理论框架,张晨博士结合自身对某“明星官员”个案长达4年的实证跟踪研究,对该理论框架进行了诠释性分析,指出该案例实际上是揭示中国大陆地方治理特征的典型样本。最后,张晨博士从体制空间的收缩、地方核心行动者的行为“异化”、地方社会的自组织能力缺失、治理绩效目标函数的变化四个维度分析了“新常态下”大陆地方政治菁英与“权宜型地方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并与与会专家对“用人治推动法治、用专制推动民主以及用计划建构市场”等看似悖论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讨论。

Back to Top